“她”的繁花记 | 刘霞冰:坚守非遗文化传承 竹编赋能乡村振兴
春风拂面,芳华绽放。值此春日美景,灵山县妇联特别策划“‘她’的繁花记”专栏,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持续推送全县各行业女性楷模的动人故事。她们是乡村振兴一线的铿锵玫瑰,是非遗传承的“新任掌门人”,是家风传承中的温暖烛火,更是新时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让我们共同聆听她们用初心书写担当、以奋斗浇灌梦想的感人篇章,见证灵山巾帼“柔肩担重任,红颜胜儿郎”的时代风采。愿这些闪耀的巾帼星光,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璀璨星河,激励更多姐妹勇毅前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灵山篇章贡献“她力量”。
守艺 从外出游子到“新掌门人”
刘霞冰出生在灵山县平南镇的一个竹编世家,自小便与竹制品结下了不解之缘。竹铃铛的清脆、竹蜻蜓的轻盈,以及竹席、竹扇的实用与美观,共同编织了她多彩的童年记忆,也让竹编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刘霞冰也踏上了外出闯荡的旅程,渴望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然而,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曾经繁荣的灵山竹编逐渐衰落,她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忧伤。2016年,一个转折点悄然出现。当刘霞冰再次回到家乡,看到父亲这位一生致力于竹编技艺的老匠人,因后继无人而满面愁容时,她内心深受触动。她意识到,像竹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人去坚守和传承,就会面临断层的危机。作为竹编世家的后代,刘霞冰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这份手艺的责任与使命。于是,她决定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了硖木村,重拾起那份熟悉的篾匠工具。
刘霞冰(右)在编织竹制品
创新 让非遗焕发新生
竹编技艺,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28道繁琐工序,每一环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刘霞冰为守护这份技艺,踏上了学艺精艺的征途。在父亲的指引下,她遍访全村竹编老匠人,深入调研,探寻传统与市场的融合之道。调研中,她发现传统竹编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渐弱。为拓宽销路,她勇敢尝试网络直播,并从中获得灵感:将竹编与现代生活结合,如打造竹编猫窝。这一创新之举迅速走红,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刘霞冰乘势而上,围绕宠物用品开发出系列新品,不仅获得设计专利,还创立了“刘家人”竹编品牌。
刘霞冰(右)在直播销售竹编猫窝
近十年来,刘霞冰历经无数次挫折,甚至背负巨额债务,但她始终坚守初心,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探索竹产业振兴之路。她以非遗竹编为核心,融合工匠精神,开创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为传统竹编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路径。通过不懈努力与持续创新,刘霞冰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更带领一批老匠人共同致富,让曾经被边缘化的竹编行业重新焕发光彩。
传承 永续非遗生命力
与众多非遗技艺相似,“传承”成为了刘家人竹编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实现技艺的跨代传递,成为了刘霞冰不懈追求的目标。她带着刘家人竹编走进学校,开展专业讲座,接待了一茬又一茬的非遗体验和研学团队。通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竹编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感受竹编的独特魅力。她期望竹编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刘霞冰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爱上竹编艺术。村里的竹编技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的三十多人,为竹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深知,要让非遗真正扎根乡土,就必须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她为当地女性、留守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并提供工作岗位,累计帮助附近乡镇约两千多名农民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
刘霞冰(中)为妇女开展竹编技艺培训
从学艺到守艺,再到精艺和创新,刘霞冰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坚持与创新的佳话,也是传统与现代交融、诚信与担当并重的典范。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不仅编织出精美的竹编作品,更编织出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来源 | 中国文明网、灵山妇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