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家姑娘 发表于 2025-8-14 14:51:49

“新”“旧”迭变绘就幸福蓝图


近年来,灵山县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锚定"宜居、韧性、智慧"目标,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在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三个维度精耕细作,赋予老城新生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灵山县六峰路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庭院


老旧小区更名“幸福小院”

“我们这里不是老旧小区啦,叫幸福小院!”
8月4日,灵山县城六峰路22号宿舍,几位阿姨在一棵龙眼树下围桌而坐,一边品尝时令鲜果,一边观赏小区美景,畅聊生活琐事。看到记者一行后,发出热情的邀请,兴奋地分享小区庭院的变化。
“小区空地一开始是种草绿化,因缺少管理,杂草丛生,居民又挖掉杂草改成了菜园子,又成了蚊虫重灾区。”居民温阿姨开心地说,在小区改造前,住建局的工作人员专门上门征集居民的意愿,并根据居民的心愿来设计改造,昔日蚊虫横行的闲置地,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茶余饭后散步、健身、社交的舒适场所,孩子们的游乐场。
“灵山县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中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精心打造了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口袋公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生活,提升了获得感和幸福感。”灵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更新股副股长丁宣景说。
“宿舍房子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墙体裂缝密密麻麻,一到雨天就渗水,楼道狭窄昏暗,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现在好了,改造后的房子既安全又敞亮,住着别提多舒心!” 家住灵山县第二水泥厂宿舍区居民符阿姨幸福溢满脸上。
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小微空间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系着百姓福祉。灵山县以“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宗旨,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抓实抓细。今年,计划实施的160套城市危旧房改造和2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稳步推进,惠及530户居民,着力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蝶变"。
老旧小区改造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直击痛点、补齐短板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系统疏通、更换老化堵塞的地下管网,根治积水内涝;重新铺设坑洼路面,保障出行安全畅通;加固修缮破损楼体,消除安全隐患;重新规划公共空间,增设适老健身及休闲设施,满足多元需求;清理疏通被占用的消防通道,筑牢安全底线;因地制宜增设停车位等便民设施,解决生活难题。每一项改造都切实提升居住的安全感、舒适感和便利性。
目前,一批先行完成改造的小区已焕发新生。
“这里原来是居民自行搭建的简易棚,用来养鸡、鸭,改造后,对地面进行硬底化,搭建停车棚、新建了围墙,并预留一道门,方便居民通行到沿江路行进休闲健身。”在县城丰江路原环保局宿舍丁宣景介绍,丰江路沿线的老旧小区除环保局宿舍外,还对人寿保险宿舍、原供水局宿舍、烟糖公司宿舍、县第二建筑公司宿舍等老旧小区外立面翻新改造约9000平方米。


老年人在公园里尽情歌唱


背街小巷"蝶变"城市内涵升值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连接千家万户的"民生通道",也是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内因,灵山县将背街小巷整治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来抓,积极部署推进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彰显的精品街巷。
位于县城核心区的钟秀路的老旧小区——钟秀小区,在改造后,犹如一个崭新的商住小区。
“沿街一面原来有围墙封堵,里面空地杂乱无章,现在拆除围墙,实施了修复排水管道、铺设路面、搭建停车棚等一系列改造项目。”丁宣景说,同时立面翻新改造小区6栋约6000平方米,铺设小区内部道路沥青路面4850平方米,新改造、铺设钟秀路323米,改造面积约2907平方米,让整条街道、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区也成为敞开式小区,一楼原来的居民也全部改成商铺,房子价值瞬间飙升。
灵山县将钟秀路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作为背街小巷改造的示范样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将群众反映最集中的排水不畅、路面破损、停车困难、缺乏休憩空间等问题作为改造重点。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按照"一街一特色"原则,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达到"路平、水畅、灯亮、墙净、线齐、招牌规范"的"六好"要求,也注重挖掘文化内涵,通过特色文化墙等方式,引导居民移风易俗,提升街巷品位。
钟秀路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年度广西城市精品背街小巷的称号。


改造后的钟秀小区墙体


强“筋骨”通"脉络"城市更“健康”
如果说城市路网是“筋骨”,城市地下管网是“脉络”,“筋骨”与“脉络”的健康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与抗风险能力。灵山县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聚焦城市路网与地下管网这两大城市健康关键因素,让居民行车尽享“丝滑”感觉。
“以前买袋鸡蛋都不敢骑车走六峰路,现在新铺设沥青路面,开车经过有一种很丝滑的感觉。”灵山县的梁女士说。
2025年以来,在"看得见的地上",灵山县城市路网正经历着"白改黑"的功能提升与品质升级。作为县城的重要街道,六峰路、和平路承载着周边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交通需求。
近年来,该路段逐渐暴露出基础设施老化、路面破损、雨污管道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区的市容市貌。2024年下半年以来,累计投入约2900万元,对灵山县六峰路(健康路口至灵山大道路口)白改黑、和平路(小南门街路口至东风桥头)环境提升等改造工程。
“六峰路六峰山门前的十字路口的路面拓宽了十几米,新规划铺设由西往南的右转专用道,由东往西方向新规划铺设电动车、摩托车专用道,并安装隔离栏。”丁宣景说,经过改造后,路口视野更开阔,车辆通行更加文明有序。
记者站在路口,看到黑色沥青路面的延伸、清晰交通标识标线的划分,两侧人行道以及绿化带的重新铺装,不仅有效降低了交通噪声、提升了行车舒适度,更改善了道路沿线整体风貌,让城市"面子"更靓、活力更足。
“这里是光大人工湖清淤改造项目,现在湖水清澈,在一个星期前,湖里还满是水葫芦,目前已经投入100万元,进行15339平方米的清淤疏浚,让曾经的浑浊沟渠及河湖重现水清岸绿。”丁宣景说,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对湖泊护坡、石壁以及周边附属设施进行完善。
在"看不见的地下",一场系统性的城市"经脉疏通"与能力升级工程正全面推进。投入7000多万元的县城雨污分流(一期)工程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一期)成效显著。新建的8.44千米市政排水主干管如同新生的动脉,有力提升了城市"新陈代谢"能力。
“灵山县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造项目中,各部门、街道配合默契,推进顺利,实施了六峰路白改黑、海岩路贯通、海峰路提升以及一批休闲公园,同时推进居民较为关心的马鞍山大道贯通工程等系列项目。”灵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邓家郁说,在推进一系列的新型城镇化改造项目中,得到广大居民的支持和叫好,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把灵山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绝非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扩张,灵山县以细腻的笔触在历史底蕴之上描绘宜居、宜业的现代图景,让"新"与"旧"在时光长河中和谐共鸣,让每一位居民都能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与未来。




来源丨钦州发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旧”迭变绘就幸福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