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688|回复: 0

梨里“淘”金 幸福绵长 ——灵山县旧州镇双凤村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8 09: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钦州湾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盐场,据地方志记载,昔日货船沿钦江北上,靠岸泊在灵山县旧州镇最多时每天达300多艘。盐工将卸下的海盐,或人背,或马驮,经过10多公里山路之后便又可在灵山县沙坪镇再次装船,把海边的味道通过邕江水系传送到四面八方。
eeb2675d782b573d6dcd0907b6a86a06.png


“浸沙梨”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作为古盐道旧州镇通往沙坪镇的一个普通村子,双凤村历史上因海盐贸易的繁盛而驿馆鼎盛、商贾云集,生产生活也自然与盐沾上了关系。其中,用盐水浸泡本地“称砣梨”(简称“浸沙梨”)的手艺一直流传至今,助力村中15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有更多的资金花费到教育、建房、购车等方面,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怀揣浓浓乡愁

“思乡果”跃升为“致富果”

        双凤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坤说,因河运荒废后,曾随盐商跨长江、过黄河的双凤浸沙梨,一度失去了北方市场。但随着改革开放,旧州镇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远赴广东等省份务工,临行前带上一两罐母亲浸制的浸沙梨,便成了游子行囊中的“标配”。
     “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和自家承包地上,栽下一株株梨树,可以为每年开春远行的亲人捎上家乡的味道。”旧州镇党委宣传委员唐榕懋说,就是这份浓浓的乡愁,意外为双凤村蓄积了333.3公顷的“称砣梨”。村中一位被年轻人尊称为“八爷”的长者,还在山中专门研究嫁接工艺,不断提升梨的品质。后来,为了纪念前辈的付出,村中晚辈特意将这些新品种称为“八爷梨”。
      “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就开始采摘,浸盐水泡30天后就可以食用。”李树坤说,由于制作季结束后恰好距中秋节不远,双凤村便演绎出了中秋赏月“月饼+浸沙梨”的特色饮食风俗。如今,随着双凤浸沙梨的名声不断远播,生梨的收购中间价已达到每公斤7.6元。经过盐、水与梨的浸润,等梨华丽变身后,身价便可达16元至20元每公斤,由“思乡果”跃升为“致富果”。

激发主动性

棵棵梨树撑起富裕梦


       由于制作浸沙梨有数百年的历史,双凤村人的手艺不断提升,如今保存期已长达240天,使这一罐罐“变身”后的梨在见证时代发展中,为主人们提升生活质量贡献出自己新的力量。“梨树的护理不算麻烦,偶尔松下根,添下肥就可以了。如果想采摘方便点,就剪下枝,修整树冠,不让树干长得太高就可以了。”李树坤说,就是因为这个易种易管的特性,家家户户都把梨树当成了自己的“摇钱树”。
      2021年的收获季,双凤村就诞生一棵“梨王”,产出鲜梨250公斤,折成市价就近2000元。而制成浸沙梨后,价值更是达到了近5000元。“盐分控制得好,泡梨的味道就会显出甜味,并具备爽脆的口感,这就是双凤浸沙梨的一个特性。”
      熟知旧州镇各村物产的镇党委书记冯大洲说,让群众在增收的路上多一项可选,也是地方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在群众用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技艺提升生活质量,感到很欣慰。在双凤村的58名党员中,带头种、带头加工泡梨的党员不在少数。
    “李传志家种了3.3公顷,李传奎家种了4.7公顷!”在谈到党员们的带头作用时,李树坤颇为自豪。他说,在党员们的带动下,群众的步子也大了起来,在村中一个名叫“中间村”的自然村,有两户群众就创造了年产鲜梨果5000公斤的纪录。
     “双凤村的街道上,每个商户都会在门口摆上几罐浸沙梨,每罐可以卖上40多元。”冯大洲说,群众致富的主动性不断地被激发,得益于盐浸泡梨产业,近10年来村民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梨楼”就新建了150栋,“梨车”新购入45辆,群众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延续重视教育传统

精神富足生活幸福


      “随着平陆运河的开建,距恢复盛唐时旧州镇的繁华,指日可待了。”李树坤说,被考古学家认定的延绵隋唐宋三朝的旧州故城遗址距双凤村只有几公里的路程,而古时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胜景,便是国民读书知书达礼守法之果。或许是这个原因,使村中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众多学子在村中时,就目睹了父母在圩日挑盐浸泡梨到邻近的檀圩镇、那隆镇、灵城等集市售卖的艰辛,从而发奋读书,以回报家人。
       目前,双凤村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数,就达1000多人。随着国家的不断富足,双凤村人出行叫卖浸沙梨的交通方式也从走路肩挑向骑自行车、摩托车,到开小汽车的嬗变。
     “现在我还在家里开了快递收发站,让村民可以直接在村里发货,又重新再现了双凤浸沙梨跨长江、过黄河的辉煌。”李树坤目前在自家的小楼下开起了电商服务站,不仅帮助群众提升了泡梨的价格,还减少了进城摆摊的辛苦,实现了“人在家中坐,钱从网上来”的生活新增收模式。
     “现在村民的宴会上,已开始出现用浸沙梨摆果盘。一些青年在恋爱时,往往会秉持祖上传下来的传统,打听对方家有多少梨树,制作浸沙梨的手艺如何。”唐榕懋说,如今的双凤村盐浸泡梨不仅是一种增收途径,还是一种验证勤劳性格的办法,因为村民们说能从一棵树上谋生活的人,都具备勤劳与朴实的性格。
      冯大洲告诉记者,看到新时代之下售卖盐浸泡梨的手艺不断翻新,双凤村又找到镇党委,打算把丢荒了十多年的村集体26.7公顷茶园也护理出来增加收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用勤劳节俭的传统,培育尊老爱幼的接班人,双凤村的故事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来源:钦州日报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PP客户端|手机版|免责声明|公司简介|公安备案:45072102000519|灵山家园网 ( 桂ICP备19000664号 )

GMT+8, 2024-9-20 23:26 , Processed in 0.09647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