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812|回复: 9

厉害了!咱大灵山有几样东西国家公开点名要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7 10: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钦州这片土地上人文荟萃,明贤辈出,祖先们用血汗、智慧和毅力的创造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呵护、滋润着她生生不息的子孙后代。
1472c2882b66ed07a275771679797a89.jpg
前不久,政府网公布了一份通知,今年经过广大群众以及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就有16项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194d05d19c2363687281a0471037738.gif

a0dc71a7b88c347f1c2dce910ceab169.png
f84702f9b040d32dd31cb2cb52669c57.jpg

钦州粤剧

40080d5f24fe734b615d97d3307d2d81.jpg
在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中,何世平(右2)、陆燕(右3)、梁日俊(右1)在粤剧大戏《冯子材 南关魂》中的表演。
658687eb841e4782281ffca260bbcd95.jpg
钦州粤剧团演出照片。拍摄时间:1965年

       据钦州市志记载:约在清末,粤剧从省港和湛江一带传入钦州,在1963年以前,钦州属于广东省湛江专区,1964年划归广西。粤剧是岭南文化与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粤剧演出已在钦州非常兴盛,市区内光天戏院、天涯戏院等是粤剧演出的代表场所。       钦州粤剧的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流行地区由于在地理上属于古代的下四府,所以俗称下四府粤剧或南派粤剧。表演风格古朴、粗犷。武打出自南拳套路,实用简练,讲究硬桥实马,与其他剧种迥异,而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等都来源于北部湾一带汉、壮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蹈、武术和造型。“撞脚”、“抢背”、“跳台铲椅”、“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跷”、“甩发”等表演特技为钦州粤剧的特点。


钦北采茶戏

d82c28a8d0a6a5edea9bae8fb1664ecd.jpg 2015年那蒙春天采茶剧团送戏下乡演出
610621b5b2c74e4ad625cb5ec5576112.jpg 2015年春天采茶剧团参加三月三巡演活动

      钦北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9年的历史。采茶戏是在福建、安徽、江西的“采茶灯”,湖南、湖北的“采茶歌”、广西桂北地区的“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颇具地方特色。今天钦北区的采茶戏已经发展成独幕剧、多幕剧等戏曲多种形式,还有古装戏和现代剧之分,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采茶戏的乐曲欢快活跃,凄情婉转,诙谐风趣,歌舞交融,用地方语言——白话演唱,且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伴奏也由原先的“木鱼”竹筒锣鼓发展到今天的多种现代乐器。钦北区的农村群众特喜欢采茶戏,逢年过节,婚嫁喜事,满月做寿,甚至安葬先辈,花上三五百元请唱一场彩茶成了本地许多群众的首选,最能喜上添庆。

钦州杨氏太极拳

d839b6b33304517bd6f7490e9e899609.jpg 杨氏太极第六代嫡传人陈家杰在钦州工作室前义务教学钦州杨氏太极拳。
9820a0b52b2b7c3a2c73bd0274107dac.jpg
在钦州钦州杨氏太极拳工作室中,各代钦州杨氏太极拳传人照片。

       钦州杨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拳术之一,至今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杨禄禅及其子杨班候、杨健候、其孙杨少候、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钦州杨氏太极拳姿势舒展大方,动作柔和,练法简易,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全国各地和海内外都有很多弟子和学员。目前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钦州杨氏太极拳演化而来。全国六大太极拳流派包括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禾式(赵堡架),其中杨氏太极执大旗地位。       钦州杨氏太极拳分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太极推手等,传统钦州杨氏太极拳套路有115式,太极十三字:“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在长期发展中,不仅由于技击功夫高深莫测为武术界主流所公认,而且还由于其疗病和保健的特殊功效深受国内外人民的推崇。

竹山功夫

13798a9c70a901c94ad7e814587ae9c1.jpg
76799026babf2c579205d0618ae33d1d.jpg

      那蒙镇竹山功夫源远流长,据记载,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武举人陈成美在竹山村收徒授艺,一时间,竹山村习武风行。康熙十七年(1678年)陈有德和陈成美在竹山村开设武馆,命名为  “美德武馆”,馆址在九如堂后面,为一进三开间。乾隆二十二年(1975年)迁址茂林堂(现址),更名为司马武馆。光绪十一年(1 8 8 5年)绳武堂建成,竹山武科学校教育趋完善。目前尚有练功石。举人陈士奇旗杆石。      竹山武功主要是套路紧凑,拳脚快速而有力,灵活舒展,攻防结合,器械表演更是虎虎风声,人近不得,有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多次到那蒙、小董那兰、钦州进行表演,深受观众欢迎及好评,在钦州表演中屡次获奖。

大寺猪肚巴制作技艺

55a1beffd277664458cd449591a0b886.jpg 在钦州大寺“春和”猪肚巴作坊进行猪肚巴原料的“腌”工序。
6faac99edb1dcaefb3c7cb6fe8f6d6ee.jpg 翻拍于钦州大寺“春和”猪肚巴作坊的第一代手艺传人叶荣春(左)、第二代传人叶志臣(右)照片。
大寺牛巴、猪肚巴是钦州大寺特色食品。传统祖传技艺,选用优质土家猪肚肠,加糖、盐、香料等腌制。经切、晒、炸、焖等多道工序,用柴火铁锅烧制,制作出色泽金黄、味香醇美、香而不腻、软而有劲、油滑爽口的特色猪肚巴。营养丰富,能量足,美味可口。叶家春和猪肚巴的传承了四代:一代叶荣春秘制牛巴、猪肚巴,二代叶志臣自制配料沾料,醋加上辣酱、香菜、手工磨制的米粉幼滑香韧,味汁酸甜适中,可口开胃,专配家传的牛巴、猪肚巴。三代叶永雄传承祖制的牛巴,在原有猪肚巴基础上,赋予猪肠香、脆、甜的口感。四代叶鹏着力传承,开店、宣传,味惊中央电视台中国《味道》。春和猪肚巴主要价值在于祖传工艺秘制,历史悠久,历经百年四代人传承,制作方法独特,作为独家产品具有很高价值。其风味独特,独具岭南特色,作为地方特产在钦州知名度极高,在钦州各大酒店里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佳品。

钦州猪脚粉制法

59b0a9db40335c4433b2b80012df4580.jpg 在钦州市建设路麻塘巷“红嫂猪脚粉店”里,店主把经过喷火烧烤、清水浸泡冷却后的猪脚用刀仔细刮净洗净;待水开后放入水锅煮熟。
bdbaab887376ee27475ebd2e43e1280a.jpg 图为刚做好的带骨猪蹄。截图于央视播出的专题节目《味道》在钦州市建设路麻塘巷“红嫂猪脚粉店”录制的视频。
       钦州,史称安州,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鲜美的大蚝、钦州猪脚粉、大寺猪肚巴、灵山簸箕粉等。其中“钦州猪脚粉”是钦州最具特色的传统地方家常美食之一。猪脚粉,顾名思义是由猪脚和米粉组合制成。猪脚经过油炸和水煮,口感皮脆肉香,肥而不腻,汤水鲜美清淡,再配上当地上乘的米粉食用,营养丰富,是钦州当地人早、中、晚餐及宵夜喜欢选择的美食之一。       钦州猪脚粉是地地道道的钦州自然形成的特色食品,猪脚肉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汤水鲜美,以它的经济实惠、好吃不贵深受钦州人的喜爱。       钦州猪脚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它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文字记载已无法考究。有的说至少有几百年,有的则认为只不过是几十年,众说纷纭。因为只是凭“老钦州人”代代口耳相传,钦州民间关于猪脚粉的来历故事也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钦州传统造船工艺

4fd30c4d098ea4b7a8971d1c0cebafb2.jpg 在钦州市滨江南路船厂,制船师傅正在制造木船龙骨。
dccb24eb5324299684020954a51dd55d.jpg 在钦州市滨江南路船厂里,一艘新船正在进行下水前的传统祭祀仪式“拜船头公”,祈求平安、顺风顺水、大吉大利。

      钦州的传统造船业发展历史久远,从钦州地区挖掘出的历史文物来看,最少在宋至明朝就有。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后,钦州作为通往西洋的一个重要港口,传统的造船业得到了发展。清光绪年间,钦州尚无汽车,海运一度繁忙,造船业发展兴盛,在钦州至北海的航线上,常有大三桅帆船(称红单船)在龙门或沙井舶港。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造船业将逐渐被现代高科技的造船所取代,传统的造船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钦州造船业发展由来已久,造船技术也是比较成熟。传统的造船技艺主要表现在:选择材料主要是用原木材;使用的传统工具主要有手工木钻、手拉葫芦、自制升降架、手锯、斧头、凿(方凿、圆凿、扁凿)、木刨等。在制作过程中主要用弯板火盘烧火,根据木船所需的长度、厚度、宽度、角度将木板弯至所需的弧形。烧焦的部分清理干净刨滑再安装。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造船业也使用了很多现代工具。但很多传统的造船技艺操作无法改变,比如弯板技艺、油灰防铁钉生锈、油灰鲶料填板缝密封技艺等一直沿用至今,所以传统的造船技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才得以传承下来。

钦州瓜皮制作技艺

bee41a2da09a4009088010f697a81e9b.jpg
摄于钦南区那丽镇惠风钦州瓜皮制作基地,腌制好的瓜皮。
3f95ed2dc9482a552ac94bfe2c394386.jpg 摄于钦南区那丽镇惠风钦州瓜皮制作基地,手工切瓜皮。
      钦州瓜皮制作工艺,采用现代生产技术,结合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最大限度保留了黄瓜皮的自然纯正风味,既有传统瓜皮的可口、清爽、开胃的特点,又用现代包装工艺制成携带、食用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堪称岭南一绝。       钦州黄瓜皮因其风味独特,品质上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主要销往广西、广东、海南、湖南、北京、上海、江西、山西、河南、云南、贵州等国内10多个省市。钦州瓜皮是精选那丽本地特有的短藤白皮黄瓜经传统方法秘制加工而成,具有嫩脆爽口、酸中带甜、香味浓、口感好、增加食欲等特点,风味独特,是钦州市著名地方特产,是钦州市民家庭常备的风味小吃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为把黄瓜皮产业培育成我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新兴优势产业,打响钦州黄瓜皮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为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灵山大粽制作技艺

7936cc378489615620a52b13911e11cf.jpg 水泡粽叶、绿豆
8be156c896e1adb61f3caa05dee73225.jpg 龙二钱食品厂工人在制作大粽
       灵山大粽是灵山县内城乡每年春节必备,普通制作的过节食品之一,是春节期间亲朋送礼和招待宾客的颇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如果大粽、粉利、芝麻饼是灵山人民过年的“三件宝”,那么大粽必然是最重量级的年货了。       灵山大粽采用灵山产的优质糯米为主料,配以磨碎去皮的绿豆,加上猪肉(也有加上猪脚、腊味、虾米、板栗)做馅,用本地一种叫冬叶的专用作包粽的叶包裹,用小绳捆绑实,放入镬(锅)高温熬煮十几个小时而成。一般1公斤糯米包一个粽子(总重1.5~2公斤),状如枕头,风味独特,糯而不糊,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吃时,解开绳子粽叶,蒸熟即可吃,刚出锅的大粽非常软糯,特别是中心的那块半肥瘦的猪肉,肥的部分经过高温蒸煮已经化为凝脂,入口就像果冻一般滑爽。但大粽实在太大了,一家人一次都不一定吃得完一条大粽,所以后来渐渐地发展为即使是新出锅的大粽,都要煎一煎再吃,煎过的大粽表面脆而香,是一道传统小吃及送礼佳品。

岭头舞面具制作

9815aada79556a0d0f5e27ae1c6a80ee.jpg 艺人吴之南在制作面具
b85173eb0b4081da85f5dcb9f474e605.jpg 吴之南制作的面具

      跳岭头流行于桂南灵山县农村,是郊野祭祀中所跳的一种面具舞蹈。每年农历八至十月之间灵山县各地农村都举行岭头节,形成了一种过岭头节的习俗。岭头节到来之时,主办村便请来一班“鬼师”(巫师)来跳岭头,意在酬神祈福。傩舞面具是灵山跳岭头表演中用于塑造各种角色的主要标志和重要道具。       灵山的傩舞面具多是用木雕刻后彩绘而成。灵山的傩舞面具“重形象而不重头饰”。帽、头盔不同别处那样精雕细刻、讲究头饰,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神貌的刻画上,与真人像拉开距离,但要比戏装显得更典型而夸张,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既忠于原神韵情调,又能放入哲学的理念意蕰。

邓阳陶艺

1f8f66b7abd952908c1e879e64cac2b5.jpg 电动拉坯

a0a798e0be65fdeb5d6e62ec43780806.jpg 装窑
      灵山伯劳镇邓阳村委,丘陵环围,沙埠江横贯东,亩水田集中分布在江两岸,土层结构十分特殊,薄薄的沃土下面,依次是黄坭、黑坭、白坭(俗称白鳝坭)。邓阳村的陶瓷业生产,历史悠久,已历经120多年发展,主要生产沙煲、水桶、金斗等产品,目前已成为了该村农业产业链条的支柱产业。其中“邓阳沙煲”更是远近闻名,“邓阳沙煲好有形,单边卷耳对把柄。薄似竹壳声如馨,可煎、可炒能炆蒸。       邓阳村委共16个自然村,大小陶瓷加工作坊72家,10多座窑,全村70%的农户从事陶瓷生产,是远近闻名的陶艺之乡。邓阳陶器属沙陶一类。以轻巧耐用,用途广泛著称。传统上制作上分陶坨、制陶坯、焙烧三道工序。现经技术革新,工艺改进,机械化程序越来越高。目前邓阳陶器大约有10多个品种,远销东南亚等国。

钦州伏波将军祭祀

b9426de9177e7f4a61e985f400df8089.jpg 在钦州市犀牛脚镇乌雷岭伏波庙,前来拜祭的村民。
79b148f0cc32e1b44c7112f5665cdc2d.jpg 在钦州市犀牛脚镇,由民间组织的《犀牛脚马援将军2030岁千秋纪念活动》开幕式,广大群众前来观看民俗表演。
      伏波将军祭祀是流传于钦州市沿海地区,后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的民间习俗。据文献记载,东汉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出兵交趾的路线“伏波运道”到了合浦从合浦干体港出发沿海岸西行转到海上通道。为保护军粮加快进军交趾的速度经过了钦州地界乌雷岭(现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乌雷村)外面一道狭窄的海峡。马援连夜命将士在乌雷岭延伸到海中沙石上开凿出一条航道,加速军粮的运输速度。该航道的开拓也使此后往来于钦廉地区之间的船只增加载重量提高了航行速度,避免了因航速慢易遭海寇掳掠的风险。       在钦州民间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传统民俗“伏波将军祭祀” 习俗活动,该活动在当地通过口口相传已流传千百年,特别是在乌雷岭一带沿海村落每年定于农历二月十七、十八两天在乌雷岭上的“伏波庙”举行“伏波将军祭祀”。 “伏波将军祭祀”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持续扩大,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习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活动内容也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祭祀、朝拜、吃节、采茶表演等也增加了舞狮、舞龙、飘色、武术等更多的民俗表演。
钦南区康熙岭伏波庙庙会

24443a6ffcbe6fdaeb99baaa641cc004.jpg
f459a5ebf5e010e0e0d877a963d19e9c.jpg
      康熙岭横山伏波庙位于钦南区康熙岭镇南三公里的横山村中部,距钦南城区七公里。这里南临茅尾海与龙门海相连,西与十万大山遥遥相望。十万大山也叫茅岭,相传东汉时是马援将军铜柱的地方。为纪念马援将军南征交趾的丰功伟绩,清乾隆时(1784年),当地群众捐资建造横山伏波庙,1885年民族英雄冯子才又出资扩建。钦州民间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伏波庙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传统民俗“游神”等民俗活动,特别是在横山一带村落每年定于农历正月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在康熙岭的各个村举行“游神””活动。       康熙岭横山村正月十五“游神”风俗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游神”是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村民一早就从伏波庙里抬出伏波将军的神像到附近村落巡游,儿童挥舞伏波锦旗走在前面,舞狮队鸣锣开道,八音乐队伴随伏波将军,随后是信徒、民众,一路上旗帜飘扬,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仿佛是伏波将军当年出巡征战的场面。所到之处,村民早就摆好贡品,焚香祭拜,祈祷伏波将军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游神”当天,各村村民及在外生活的人们纷纷返回家乡,以及相邀而来的朋友们在各自的村里用鸡、肉、炮阵摆放整齐,敲锣打鼓吹唢呐,舞狮舞龙恭迎各尊神像的到来。许多外地的信众也慕名而来,场面非常热闹壮观。
钦北赶山猪

3453c8cf22aa9aea3c355def0aed6cf8.jpg

a6fe33f4b80197109cd17ae461071461.jpg
       在远古时代,古勉村村民为保护庄稼及其它农作物,当成群结队的山猪(野猪)来到村边时,村民便自觉组合起来,全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拿上刀、枪、斧等武器一起去驱赶山猪(野猪)。经过三番五次的齐心合力地驱赶,果然能有效地赶走山猪(野猪)。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山猪逐渐减少甚至已经很难再见到山猪。但是,村民们认为,先辈们曾经的驱赶走山猪能让全村老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能让全村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村里的“师傅头”(民俗所讲的就是文武双修的得道的师傅)就在本村的大唐土地庙设坛恭请天上诸神。下午两、三点钟左右,从大唐土地庙出发,前往村边曾经的“庙堂”去“取庙”。到了晚上八点左右进行“调大排”(晚会)。以示祈福还愿,保得全村老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十六日上午十点左右,便组织全村男女老少进行“赶山猪”活动。以传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和珍惜他们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及对美好生活前景的热情向往。“钦北赶山猪”活动大约历时三至五个钟头,总览整个“赶山猪”活动过程,一幅幅风趣优美的精彩的“泥人”画面不断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黄氏草药疗骨法

214e5ed5ee0df51e0a9d4da0bc0dfca4.jpg
b673ca8a43c497dbb790ad9e628d5601.jpg
       黄金邦祖传中草药骨伤科,是民间骨科世家。 始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相传六代,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祖籍钦州市平吉镇陆睦村。在治疗骨伤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尤以祖传秘方伤骨活血外敷而闻名。黄金邦的母亲罗德成(1908-1987年)女士,当年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钦州城已是出了名的军医,她真爱生命,同情疾苦,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抢救伤员,以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救治为天职。罗德成的革命事迹在《钦州志》有记载。她擅长以祖传中草药医治刀伤、枪伤、火伤、跌伤及接骨。当年枪伤不用做外科手术,直接用祖传新鲜草药敷上,子弹就会自己“长”出来,伤口很快愈合。       黄金邦老先生从事骨伤外科至今60多年了,邻乡邻县,甚至外省市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登门求医的络绎不绝,不计其数。1989年—1999年黄金邦免费为钦州市中小学生治愈意外骨外伤共计八千多例。亲自上门免费为103岁老婆婆手腕骨折接骨成功。至今诊所仍保持对五保户、孤寡老人,免费上门治疗。对贫困家庭免收或少收医药费的传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口碑极好。      
钦州海歌

31180fa83abf48f09c92ac507a86c113.jpg 在第五届全国曲艺展演中,钦州海歌说唱《刘永福拒接总统印》获节目二等奖。

8258d89fe5ede39106274344a2e34eef.jpg 在钦州市钦南区三娘湾,观众在观看民间海歌老艺人表演。
       海歌是过去盛行在钦南区东场、大番坡、龙门港、犀牛脚民间的一个歌种,用犀牛脚海察话演唱,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       海歌的吸收能力很强,它能把其他民歌和戏曲的音调融入自己的曲调里; 也可以把不同的歌曲去头留尾而加以合并的方法造成新曲,使海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过去,在钦南区东场、大番坡、龙门港、犀牛脚民间,不论城镇乡村都钟爱这种文艺形式,人们在田间劳作,坡上放牧,山中砍柴,海边结网,或在院里乘凉,随时随地放声歌唱,佳节良宵,人们大尽歌兴,歌潮更比歌潮高!如今,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海歌这一朴实无华的民间传统文艺,正逐渐退居到越来越偏僻的角落。

内容来源:钦州市非遗中心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发表于 2016-11-7 10: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本土文化。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2: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值得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4: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二钱^^^^^^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5: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岁坟 有什么传说?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5:4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龙三钱,密听过龙二钱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8:2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查德 发表于 2016-11-7 15:45
听过龙三钱,密听过龙二钱

龙二钱是龙三钱大佬,有大的在,小的再牛B,也只能靠边站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9:2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是因为龙三钱打跌了一钱,所以叫龙二钱。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20:5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瓜皮,浦北的才好吃。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22:5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草药疗骨,在钦州什么地方呢,谁有联系方式
欢迎来到灵山家园网-www.ai0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PP客户端|手机版|免责声明|公司简介|公安备案:45072102000519|灵山家园网 ( 桂ICP备19000664号 )

GMT+8, 2024-9-21 05:36 , Processed in 0.11989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